有人計算出:一個中等收入的家庭,要辛辛苦苦27年才能買得起一套房,前提還要是不吃不喝。
雖然大家都在討論高房價,天天在那罵政府,罵開發商,但是真正知道高房價怎么構成的人,卻是少數。
今天,購房指南就來跟大家講講房價到底是由哪幾部分構成的,開發商到底賺了多少錢?是不是合理的。
目前,國內對于商品房房價有一個簡單直白的計算公式:“3+3+3+1”。
什么意思呢?
簡單的說,就是“30%的土地成本+30%的建安成本+30%的報建、費用和稅費等+10%的開發商利潤”。
那么也就是說,一旦拿地成本公開透明,房價的構成,大概也就是這幾部分,很簡單吧。
接下來購房指南就一個部分一個部分來給大家分析:
一是土地成本
占比25%-30%。
也稱土地出讓金,土地對于整個社會而言是一種稀缺資源,也是一種不可再生資源,因此外國比國內的出讓金高,商業樓的出讓金比住宅樓高。
房價里的土地成本指樓面地價,簡單地講,就是單位建筑面積平均分攤的土地價格。也可以理解為土地上蓋出房子后,每平米售價中所包含的土地成本。樓面地價能真實地反映建筑單價中所包含的單位土地成本價格。
二是建安成本
占比約30%。
建安成本是房價中相對穩定的部分,它是房屋建筑成本和房屋設施設備安裝成本的簡稱。
房屋建筑成本是建設房屋的投入,主要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期費用。
主要包括三通一平費用和專項費用。三通一平費用是指使建筑地段的土地平整,達到通上下水、通電、通路等投入的資金,大面積或不成熟的小區建設在此項費用上的投入是可觀的。專項費用指支付給設計公司的總體規劃、房型設計等費用,開發商若重視此方面的投入,將為其本身和消費者帶來利益。
第二部分是土建費用。
很多房子外表看起來差不多,但實際質量卻有很大的差別。這主要就表現在土建費用上,框架結構,多層打樁,現澆樓板雖然使得成本比較高,但是房屋質量也更能保證。俗話說一分價錢一分貨就是這個意思。
第三部分是配套設施費用。
這部分主要包括開發商在水、電、煤氣、綠化、衛生、等方面花費的資金。在現在的大環境下,綠化率也成了一個衡量的重要標準。
房屋設備安裝成本是安裝房屋設施設備的投入,兩者都包括材料成本投入和人工成本。可能相對精裝房而言,這部分費用的占比會高一些,但是跟整體的建安費用相比,也高不到哪里去。
三是銷售費用
指用于房地產出售到交付使用過程中,開發商管理人員所發生的一切費用等。銷售中諸如廣告宣傳、售樓處搭建、中介代理等費用,也是房地產價格的組成部分。
四是開發地產的管理費用
占比約5%。
包括經營管理、銷售費用。指用于房地產出售到交付使用過程中,開發商管理人員所發生的一切費用等。銷售中諸如廣告宣傳、售樓處搭建、中介代理等費用,也是房地產價格的組成部分。
另外,因為開發商多數會選擇銀行貸款來解決項目的資金投入問題,這就產生了利息。如銀行向下調息,對于開發商負擔就會減輕,雖然對于房價影響不大,但相對而言可降低成本。
五是稅費
大約占比25%。
主要產生在規劃、報建、預售等環節。直接與房地產相關的稅種有13個,主要包括企業所得稅、營業稅、城市維護建設稅、費附加、土地稅、印花稅等。
據機構測算:假設房子市值是100萬元(單價8000元/平方米,面積125平米),這套房負擔的稅收為這樣幾種。除此之外,還有城鎮土地使用稅、契稅、房產稅或城市房地產稅。這里我們不再贅述。簡單地說,一套總價100萬元的房子,相關稅費全部算下來可能接近房價的25%。
六是利潤
占比約10%。
房地產開發商得到的收益,是企業擴大再生產的資金來源。利潤還有多少?對于每一家企業來說都是巨大的爭奪點,利潤率越高,也就意味著企業的融資開發等成本越低,而這就看各家開發商的本事了。
就目前來看,對于房企的利潤比例較為清晰還是上市房企,但是上市房企本身目前的現狀也不樂觀。
近期蘭德咨詢在一份覆蓋202家上市房企的統計中表示,去年53%的企業凈利潤已觸及10%紅線, 預計今年房地產業就將成為中利行業。那中小房企的利潤還有多少?就有可能直接觸及生死線以下。
當然,這些都是賬面上的靜態結構。土地開發過程是動態的,一般樓盤一期的開發周期是兩年,兩年中樓面地價是有變動的,而成本基本上是不變的。周期內隨著樓面地價的,開發商的利潤空間也就會隨之増大。
總的來說,樓面地價、建安成本和稅費是重要的構成主體,這三項直接決定房子的建設成本。而影響商品房市場價格的,還有很多動態因素,它會隨著國家經濟形勢和市場環境的不斷發展而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