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中國,越來越多中年人正投入創業浪潮,但他們的群體畫像是消極的、哀怨的、不得志的。多數人相信,當人到中年,家庭重擔壓肩,但凡有一份穩定收入,誰也不想改變現狀。見諸媒體報道的一些中年創業的極端個例,多出于下崗、公司倒閉等原因,加重外界對于中年創業實迫于無奈的印象。房產網站
但事實上,中年人出于實現自我價值等原因主動辭職,滿懷熱忱投身創業的例子雖是少數,卻并不罕見。對于他們中的很多人而言,這是循規蹈矩的人生中第一次,很可能也是最后一次從心所欲的激越之舉。
創業這件事,根本上屬于個人經驗范疇,很少有普適性的經驗、規律可循。一條最適用的建議,就是選擇有前景的、垂直性的行業,比如今天講述的兩個個例所投身的青少年體育服務/培訓產業。沿著兩人的創業軌跡可以得出一個啟示:創業過程中經歷的一切未必直指成功,但它在創業者實現個人的完成和完善的道路上,產生了深刻影響。在更大的時間尺度里,這或許是比單純的事業成功更重要的。
周吉
滿懷希望的創業與抵押房產的掙扎
作出抵押房產的決定后那幾天,可謂家無寧日。他在太太的抗拒、埋怨聲中回望這一路,內心升起一種悲壯感。他自覺像一名斗士,偏要孤獨地、頑強地在這片蒼涼荒蕪中開拓一片新生之地。
敲掉那塊天花板
創業之路終于走上軌道后,周吉在去年年底向公司遞交了辭呈。今年1月,他和大學同學吃飯。
“我覺得現在的狀態很好,等于是敲掉天花板,沒有約束了。”他這樣描述自己的創業感受。“你是沒有天花板了,但你有沒有想過?你現在也沒地板了。”同學問他。周吉一愣:“對啊,我之前怎么沒想到,我現在的確沒有保底的收入了。”
3天之后,同學回美國了,他在一所大學擔任統計學教授。這天周吉發了條消息給他:“我想了3天,現在可以回答你的問題了。首先,我們對‘地板’下的定義是什么?是穩定的收入還是所謂的安全保障?我理解中的‘地板’有兩層含義:一是直面、接受不確定性的能力,二是不斷克服不確定性的能力。第一點我有,第二點我正在努力,所以我不擔心。”
這是周吉人生中第二次創業。大約六七年前,他經歷了第一次創業失敗。1981年出生的周吉今年整40歲,2003年畢業于復旦大學工商管理專業。一畢業,先去了四大做審計工作;后又加盟GE(通用電氣),從財務經理升為財務總監;從那里跳槽至一家法資公司,擔任財務及運營副總,一直做到30歲左右。
“我們這代大學生,夢想就是進外企。但在外企時間久了,你會發現一切已形成一套體系,你只是把這套體系不斷重復而已。工作近10年后,我有種感覺,整個社會正在發生一些變化。這種變化最直觀的表現,是很多新畢業的大學生不再以外企為目標,人生好像有了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