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與江蘇省人民政府在南京簽署“地質工作支撐服務江蘇省高質量發展”戰略合作協議,探索合作新機制,加快推動干熱巖新型清潔能源開發利用、二氧化碳封存和地質儲能產業化,積極構建特大城市地質安全風險綜合防控新體系,為江蘇高質量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和地質保障。
合作協議提出,雙方共同推進實施以下5項舉措。一是開展干熱巖等地熱資源調查評價與利用示范。開展江蘇地區干熱巖等深部熱能基礎地質調查,評價資源潛力,圈定勘查開發目標靶區。開展干熱巖等深部熱儲探測、鉆探、儲層改造、發電及綜合利用等科技攻關,建設示范工程。研究制定保障性政策措施,推動干熱巖等深部熱能勘查開發產業化發展。開展江蘇地區淺層地熱能調查評價與區劃,提出科學合理開發利用建議。
二是開展地質碳匯與封存技術攻關及工程示范建設。開展江蘇地區二氧化碳排放與地質封存綜合調查,分析源儲匹配可行性,圈定地質利用與封存靶區,評價潛力。開展地質封存場地勘查、選址、注入、監測等關鍵技術攻關,推進二氧化碳地質封存示范工程建設。編制江蘇省二氧化碳地質碳匯與封存區劃。
三是開展城市地質安全風險調查評價與區劃。加強城市地質安全監測預警技術和關鍵設備體系研發,開展南京市及其他重點城市地質安全風險調查評價,查明主要地質安全風險,實施城市地質安全風險區劃,服務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制,探索防范和化解城市重大地質安全風險隱患管理新模式。
四是開展自然資源調查監測。構建基于空間信息、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先進手段的自然資源調查監測技術體系,開展土地、礦產、森林、草原、水、濕地、海域海島等自然資源調查,系統掌握自然資源數量、質量與分布狀況,提出自然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區劃建議,服務江蘇省自然資源管理。
五是開展國土空間規劃研究和生態保護修復。開展長江下游地區生態地質調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加強沿江生態系統與生態安全研究,積極推進長江干流及太湖地區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修復示范,精準支撐江蘇省生態文明建設。
根據協議,合作期為2021年~2025年,中國地質調查局和江蘇省人民政府按照“共同策劃、共同出資、統籌部署、協同實施、成果共享”的原則進行合作,共同編制《支撐服務江蘇省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地質調查總體方案(2021-2025年)》,組織精銳力量協同推進實施,并將聯合成立領導小組,全面協調推進戰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