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有朋友問我:“面對通貨膨脹,買房后貸款要不要提前還”。有關提前還貸的話題,小編一直認為:在通貨膨脹這樣的大趨勢下,貸款買房就是負債,而負債就是有效對抗通脹的工具。一言以蔽之,不要提前還款。
在通脹情況下,買房不要提前還貸這個問題要從兩個方面來分析:
一、為什么通脹是歷史的必然?
在理想狀態下,商品價值和貨幣量相等,幣值應該會保持穩定。但這終究是理想狀態,幾十年前的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到崩潰就是實例。
該體系建立時,美元與掛鉤,其他貨幣與美元掛鉤,執行固定匯率。這種固定匯率等于要求貨幣不會通脹。
當匯率一定的時候,好處是明顯的。對外,全球化的貿易不會受貨幣因素影響,大家手中的錢購買力都一樣,所要做的就是盡可能降低成本,提高產量和質量來提高本國產品的競爭力。對內,貨幣發行會得到有效控制,不會出現超發濫發的情況。
但固定匯率的命門也很明顯:美元與掛鉤,自然不會通脹,但紙幣屬于信用貨幣,一旦美國經濟不好,就難以保證美元與的剛性兌付。布雷頓森林體系奔潰的標志是1971年美元兌換的窗口被關閉。而該體系崩潰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美國不能維持美元幣值的穩定。
固定匯率完了,各國貨幣開始競相貶值,而在這個過程中,人民幣是與美元掛鉤的,美元貶值,人民幣就貶值,這樣做的好處是中國依賴美國這個市場,掛鉤可以做到“彼此平等”,你不能用貶值來搞我,我也不能用貶值來搞你。否則如果人民幣購買力保持穩定,就跟當年日本一樣,廣島協議讓美國徹徹底底剪了一回日本的羊毛。
在通脹這個工具上,各國是下了大功夫的,因為他們既要做到刺激經濟又不能過頭了傷害自己。
固定匯率和通脹就好比兩種截然相反的狀態。前者大家敞開心扉,和諧發展。
后來有的腳步跟不上了,就得用通脹來增加本國商品的全球競爭力,但是這個口子一開,其他人勢必竟相效仿,久而久之,大家都把通脹維持在極度精確的水平,這個水平必須要使得別人不能再提高通脹來削弱我的競爭力,因為再提高就意味著同時傷害自己,如同大家在高度戒備的狀態下發展經濟。如果有一個人不搞通脹,那就好比狼群里來了一只羊。
幾十年以來,人們都在這種精確通脹水平下生活,而且未來還會持續。
二、為什么不能提前還貸?
上面討論了通脹的歷史必然性,接下來要說的是通脹情況下為什么不能提前還貸。有很多人說,那還不簡單:錢越來越毛了。
的確,錢越來越毛。現在的1塊錢購買力也許是十年后10塊錢的購買力。所以不能改變通脹,就要改變自己,想方設法增加合理負債,眼下房貸就是合法合理負債方式。
在這一點上,我還想說一點國人和西方的兩種消費觀念。西方同樣是通脹,但人們喜歡透支今天把明天的錢花了,就等于明天的10塊錢在今天花出去了,而明天到手的10塊錢的購買力不如今天被消費掉10塊錢的購買力。而我們則不然,喜歡存錢,結果消費沒撈著,存款還一直貶值。現在一年期定期利率是1.5%,活期僅為0.35%,而同期CPI早已超過了這兩個值。
在這樣的情況下,只有負債,超前消費把未來賺到的100萬先花掉,房子是一種相對的資產,于是我們不僅不應該全款買房,更沒必要在貸款買房后心心念念提前還款。
有人說,那銀行還有利息呢,30年貸款的利息甚至超過了本金。
等額本金還款法的確是這樣的,利息超出本金是常有的事。但你不要忘了兩件事:
1、通脹一直在持續,現在的錢比未來的錢更值錢,用現在的錢多做點你想做的事。
2、資金流動起來比還給銀行更劃算。
關于第二點,小編想舉個例子:即使你有可能找不到跑贏房貸利息的方式,但你卻有可能隨時面臨大額資金的需求,比如某一天限購突然放開了,別人都跑去買房,你卻因為把錢還給銀行了,喪失了買房的機會,喪失了負債的機會,喪失了用放大財富效應的機會。
其他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錢動起來才能產生價值,躺著或者還給銀行都不劃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