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分房是單位給補貼的房產,但往往房產證是在單位的,需要5至10年才會拿到房主手里。福利分房的特點是什么?國家福利分房面積標準是什么?
福利分房的特點是什么?
等國家建房,靠組織分房,要單位給房是福利分房的典型特征。在福利分房的年代里面,屬于全民制的城市土地實際上歸國家和政府支配,政府蓋房子分給老百姓住,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公房”。
國家定面積、定標準、定租金(收上來維護房子),無法轉賣、限制轉租,在分房的時候一般優先考慮結婚的夫婦,然后按照工作時間長短、職位的高低來排分房的時間、分房的面積等。但那個時候的人們并不擔心沒有房子住,只是時間長短、房屋面積的大小問題。
如果單身一人,想要分到一套獨立的房子則難,一般只能分到一套房子里的間過渡,到了結婚的時候才有機會分到一套獨立的房子。
那時候的福利分房根據不同的單位具體情況不同,有些單位完全不收費,有些單位則象征性地收一點租金,由于收取的租金極其有限,國家每年還要拿出大量的資金,用于補貼住房維修和管理方面的開支,但老百姓的支出少。
國家福利分房面積標準是什么?
只是說經濟適用房不能超90平,廉租房不能超60平,商品房在規劃設計時90平方米以下套房不能低于70%,超出面積的部分就要按確認的市場價格來買的。
1、單位內職工住房分配等級分明,計劃經濟時期,單位內職工住房分配標準較多的是采取記分制, 也就是由單位分房委對所需住房的職工按標準進行評分, 以分數多少來分配住房, 而職工工齡和職位高低是打分的重要標準。
2、計劃經濟時期, 公房幾乎是唯一的住房來源。公房分為房管局房和單位房兩種類型, 大部分為單位房。單位房的建設和分配由工作單位管理, 建設土地由政府統一安排。為了節約上下班時間, 政府分配土地時,大部分采取鄰近原則,將住宅用地直接安排在單位大院內或周邊位置,單位成為“工作與生活統一體”。
3、在計劃經濟時代, 住房建設資金由政府( 房管局) 統一管理,而住房分配則采取實物分配的形式, 由房管局和工作單位按照職工工齡、職位高低等標準來分配給職工。
以上就是“福利分房的特點是什么?和國家福利分房面積標準是什么”的相關內容,在計劃經濟中,人們的剩余價值都被國家收歸國有,國家利用這些剩余價值中的一部分由各企事業單位蓋住房,然后按級別、有無住房等一系列條件分給一部分人居住,居住的人實際支付的房租遠遠低于建筑和維修成本,房屋的分配實際上是一種福利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