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該買房還是租房,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值得深思性在與對于房價的漲跌沒有信心,所以也不知道到底是租房住還是買房住好一些。
近被許巍的新歌《生活不知眼前的茍且》刷屏,歌詞作者是高曉松,歌詞化用了他的一篇文章《不止房子,還有詩和遠方》,其中有一段話是這樣的:
我媽從小就我們,不要被一些所謂的財產困住,所以我跟我妹走遍,然后我倆都不買房,就覺得很幸福。我媽說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我和我妹妹深受這種影響。生活就是適合遠方,能走多遠走多遠;走,一分錢沒有,那么就讀詩,詩就是你坐在這,它就是遠方。
德國哲學家也有一句名言:定居會限制一個人的思維。
那么,到底是租房好還是買房好,租房真的就不能給人安全感嗎?而按揭買房子真的就會給人帶來安全感嗎?我覺得不然,按揭買房,還不起貸款房子照樣會被銀行收走,租房,剩下的錢攥在手里,即使有一天房東違約提前收回租房,不僅可以得到賠償,且在房地產業發展的如此規模宏大的今天,有錢還怕租不到好房子嗎?
試想一下,剛結婚時選擇累彼此的公司較勁近的房子,方便了兩個人的工作生活,等到孩子了,又要再去孩子的再買一幢房子,如果資金不足的話就租房子,后還是落在租房住上,那為什么不在一開始就選擇租房住呢?
在歐美等國家,許多人一輩子租住房子,但是他們的幸福指數并不比房產擁有者低。
這也就進一步說明了租房住或者買房住與幸福感的提升與降低并無關聯,一切都是心態在作怪。
據小編了解,有一部分曾經的地產從業人員或者自我創業成功人士,從去年下半年以來,就開始陸續賣掉手中的高額房產,開始了租房住的新生活,并開始拿賣房的錢做在他們看來一些“有意義的事情”。比如攝影,旅游。
而現在為了房貸焦頭爛額,好像非買房不能在社會立足的正是那些“貧二代”,貧二代指的是一些家里父母無力給予資助,自己也沒有想靠父母資助,同時自己或小兩口存款也不多的年輕人。
現在要做的是轉變思想,不要把買房當作自己的畢生奮斗目標,這很可笑不是嗎?試著去租房,試著在租房住時自己找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