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父母常年在外經商,只有春節期間才回家小住,便委托我把他們住的那幢二間三層的樓房對外出租。租房的不是為了賺錢,只是為了讓房子有個人照應,所以開出的租房價很低,并且同一時間段內只租一戶。每個月月初,我都會過去收租金,順便了解一下住房的情況。那些租房戶,大多是從農村來的,有剛結婚不久,暫時買不起房子的年輕夫婦;有為了方便孩子在城里讀書,順便做點小生意的中年人。這些人,住的時間一般都不長,有了固定的住處便會搬家。幾年下來,換了不少租房戶。
剛開始,對他們的態度應該說是很一般吧。穿著不講究不說,生活方面也極其簡單,有時候一個廢棄的大油桶,豎起來,上面平放一塊木板,便是他們的餐桌。用以養家糊口的方式,要么修鞋、擺地攤,要么在集貿市場租個不起眼的門面,經營些廉價的衣服、鞋子。
但他們后來退房的理由,卻不得不讓我刮目相看。比如前幾年住的那個小伙子,剛來時,還是個單身漢,每天早出晚歸的當挑土司機,整天灰頭灰腦的,忙得連收拾自己的時間都沒有,后來轉行開了家小吃店,生意越做越好,還按揭在鬧市區買下了一套不大不小的房子,娶了一位城里的姑娘。再比如修鞋匠老張,夫妻兩人,在菜場拐角處用布扯了一個篷,用修鞋賺的錢來供養在外讀書的兒子,日子過得緊巴巴的。退房的那天,喜滋滋地對我說,他兒子已經大學畢業,在一家外企找了一份工作,不需要他們再負擔了,他們打算回鄉下去住。
現在住的這對夫妻,更是顛覆了以往農村人給我留下的大老粗的印象,男的寫得一手好字,女的不單會剪紙,還會做字畫裝裱。平日里,除了照顧孩子吃飯,夫妻便是寫寫畫畫,跟本市一些小有名氣的書法家、畫家都有些往來。有次跟他們閑聊,得知他們每天的收入都在兩百元以上,遠遠高出我們這些工薪階層。
有時候想想,我們這些城里人在某些方面的優越感,只是一個空架子而已。因為區域上的得天獨厚,或者是說上輩們給我們留下的財富,讓我們擁有了比農村人更多的機會。其實不管是從吃苦耐勞,還是從競爭意識上來講,我們都不及這些來城里租房打拼的農村人。他們從邁出農村那片土地起,便肩負著他們的期望和夢想,直至完完全全融入到城市生活中,甚至成為他們當中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