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公婆婆為了晚年養老,在丈夫工作的城市買了套商品房。大學畢業后丈夫在那套三居室里過了快10年單身貴族的生活。我們結婚后,丈夫單位集資又購了一套房子,為了工作生活方便,就搬了新家。一開始,丈夫還說,老房子住了10年,感情深厚,不舍得出租,閑置了幾個月,美其名曰:時不時來懷舊一下。工科男有時也有些小情小調,只是小情小調是要經濟基礎的。我們沒有經濟基礎,就只有把“上層建筑”拱手相租,待價而沽了。
丈夫是個典型的工科男,不擅交際。常言:家是我的被窩,我不想人鉆我的被窩來看看。我敢說他單身10年家里來的客人,都沒有我帶進來看房的人多,“鉆進他被窩”看看的人可多得去了。多時一天能接兩撥。年齡段有老中青三代,至于職業真是包羅萬象,工農商學一應俱全,其中還有我沒見過的職業,專門修ATM機的。從這些租客身上我也普及了不少知識,像臺灣的身份證是寫配偶名字,還有鑒別地磚、水管防漏之類的竅門。一時我都覺得我頓悟了:眾生相,當是如此。
包租婆也是不好當的,各大網站輪流發帖,時不時還在樓下黑板上張貼小廣告。我一個在家連小燈泡都沒換過的人,要給租戶換那種難安的管式燈棒,人家嫌燈光暗,光線不好;住了10年都沒安紗窗的封閉陽臺,人家要給裝個紗窗門;一會兒空調失靈,一會兒地磚翹起,一會兒水管漏水,一會兒供氣證掛失,還真沒個消停的時候。真正的租客,讓我感懷的是臺灣商人。
他們臺灣生意人,在江邊開大排檔的,主營燒烤啤酒,中等規模。夫妻兩人,給我留下很好的印象,妻子在第一次搬家時順手搬來一盆花,一幅畫,先安置好這些再談合同。臺灣腔,繁體字,態度謙和,話多卻不讓人討厭。比如,短短的幾分鐘,除了敲定房子價格外,她還穿插透露過:她的生日,她的兩個孩子,孩子的問題,生意進入淡季,客人寥落,想買兩個蒙古包招攬客人。開玩笑時說臺胞在這里不過百十個,是弱勢群體。
她邀請過我們去她開的燒烤啤酒吧吃飯,但告訴我們,不要泄露我們的身份,也不希望員工知道她住哪里,這是個人隱私。我想團結臺灣同胞,請人家來我們家包餃子,可是丈夫說不合適。總之沒有交際,也沒有故事。
一年到期,退房手續是丈夫經手的。我去時,人去樓空。看得明顯,是全部用心打掃了一遍,衛生間、廚房,每一處皆是干干凈凈,地拖過,桌子抹過,除了多了一張大理石的桌子以外都是舊時模樣,似乎沒有生活過的痕跡。我打開抽屜也是空空如舊,唯一證明她住過的跡象是床頭柜里有瓶小小的護手霜。能徹底打掃干凈,再退房的人,在我的人生閱歷里,實在是不多見,在租來的房子里種花掛畫的更是少得可憐。他們搬去了另一處房子,聽小區的名字,環境比我們這好一些,是生意改善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