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元伊始,幾乎各行各業都會對上一年工作進行總結盤點。
深圳樓市也不例外。
12月31日,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便在官網公布了“深圳市存量住宅用地信息”。
根據附件中存量住宅用地信息匯總表顯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深圳共有存量宅地項目442個,總面積970.78公頃(970.78萬平米)。
其中,未動工土地面積348.11公頃(348.11萬平米),已動工土地面積622.87公頃(622.87萬平米),已動工未銷售土地面積為307.74公頃(307.74萬平米)。
如果分區域來看,福田區存量宅地25個,羅湖區存量宅地19個、南山區36個、前海6個。如此看來,四大核心區存量宅地供應并不富裕。
相較而言,深圳樓市主要供應片區更多集中在關外及新興板塊輪動區域。其中,龍崗存量宅地項目達到92個,仍將是深圳樓市供應量最大的片區。
而寶安、龍華和光明緊隨其后,宅地供應項目分別為76個、57個、57個,不難預見,在2021年,這里仍將是深圳樓市的主戰場。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存量宅地盤點,鹽田區、坪山區、大鵬新區新增住宅項目明顯增多。
其中,鹽田區23個、坪山區有28個、大鵬新區有23個,這說明東部在推進城市更新和土地開發上,明顯已經步入了快車道。
據深圳市住建局統計,2020年,全市共實現商品房供應約1200萬平米,全年銷售面積約850萬平米。
但是,由于深圳土地資源十分稀缺,導致樓市商品房供應與購房需求始終處在一個供需不平衡的狀態。
據貝殼研究院最新調查數據顯示,當前深圳住房自有率僅為23.7%,不僅遠低于全國73.9%的平均水平,甚至還不及隔壁高房價香港49.0%的一半。
如果按官方當前統計1344萬常住人口計算,相當于深圳約1025.47萬人沒有自有住房。如果再考慮到每年約50萬的人口凈流入,這個數字恐怕還要繼續增加。
在擴容無望的當下,應對之策只能加大對存量土地的開發利用,其主要手段,便是推動大體量的城市更新。
實際上,近兩年深圳正在通過盤整土地、推動城市更新等,加大、加快商品房供應節奏。
在2020年12月30日,《深圳經濟特區城市更新條例》審議通過(以下稱《條例》),將于今年3月1日起施行。這也成為全國首部地方城市更新條例公布。
該《條例》不僅明確了可列入舊改項目的標準,降低了項目立項和拆遷標準,并且還有望推動城市更新周期進一步縮短。
《條例》規定,當項目簽約面積與簽約人數占比均達到 95% 后,即可進行拆遷。并首次制定了最低賠償標準,按照套內面積不少于1:1的比例進行補償。
目前,深圳城市更新周期平均是8-10年。對于日益龐大的剛需群體而言,這個周期實在太過漫長。
而最新頒發的條例,將有助于村改和舊小區類項目縮短改造周期,預計將縮短1/3以上的時間。
可以說,《深圳經濟特區城市更新條例》獲得通過,預示著深圳官方推動舊改進度的意愿進一步加強。
除了在城市更新領域制定政策保證城市建設及住房供應有序進行外,12月31日,深圳“十四五”規劃建議稿出臺,其中也提出了要“保持合理產業用地規模,提高居住用地比例”。
由此可見,下一步加大住房供應,已經成為“十四五”民生工作的重要著力點。
目下所及,最被置業者關心的,當然是2021年深圳新增商品房供應量究竟會有多少?
根據上周參加網信辦召開的房地產自媒體座談會時,深圳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透露的數據,預計2021年全年,深圳將新增商品房供應超過1500萬平米。
其中,公共租賃住房占比約6成(約900萬平米),商品住房占比約4成(約600萬平米)。
如果按照當前深圳人均住房面積27㎡計算的話,預計將滿足約55.6萬人居住需求。
相較于之前,這個整體供應量,已經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性標準。
回過頭來在看,本次深圳規土委對新一年的存量土地盤點,實際上很有必要。
一方面,做一次透徹的摸底,對于穩定市場情緒,以及持續貫徹“房住不炒”的主基調,有重大意義;
另一方面,對于市場剛需置業者而言,了解各片區的住房供應情況,便能更清楚的知曉未來購房發力點在哪里,避免無必要的“搶房打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