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積率是衡量小區居住舒適度的重要指標,它的計算公式如下:容積率=建筑面積/用地面積。
簡單說,一塊地面積1萬平方米,如果開發商蓋了1萬平米的房子(建筑面積為1萬平米),它的容積率是1,如果蓋了2萬平米的房子,那么容積率就是2,這些房子可以將土地鋪滿兩遍。可以用下圖抽象地理解下:
不過現實中根本沒有這樣的房子,因為我們的房子有綠地,有道路,有小區中心廣場等。所以容積率為1的小區,房子不可能是1層,容積率為2的房子,也不可能只有兩層,大致是下圖這個樣子的:
容積率是怎么影響居住舒適度的?
容積率越高,代表該地塊的用地強度越大。形象一點說,容積率越高,小區的建筑越高,容納的居民越多,小區越擁擠。
一塊土地在出讓之前就已經確定了容積率,項目驗收時,容積率不能突破這個指標。但不要指望容積率比這個指標低多少,因為土地的成本是一定的,蓋越多的房子,賣越多的面積,才能獲得更多的利潤,開發商是傾向于高容積率的。
對于小區而言,為什么要限制容積率呢?
從政府層面來講,限制容積率也就限制了用地強度,相應的建筑面積、人流量也會減小,與之相匹配的消防、供水、供電和交通壓力也會減輕。
對于購房者來說,住宅品質雖然不是和容積率呈線性關系,但一般情況下,低容積率也就意味著小區的高居住品質。
試想一下,你現在住的是兩梯一戶的6層電梯洋房,現在的小區狀況還算滿意,如果某一天樓層增加到30層,人口增加了5倍。那么電梯使用強度會成倍增加,小區產生的垃圾量也會大幅增加,小超市買東西也要排隊很長時間,停車位也要靠搶了。限制容積率的意義就在這里。
容積率一般是多少?
各種建筑類型的容積率一般是這樣的:
容積率分為獨立別墅為0.2~0.5;聯排別墅為0.4~0.7;6層以下多層住宅為0.8~1.2;11層小高層住宅為1.5~2.0;18層的高層住宅為1.8~2.5;19層以上住宅為2.4~4.5;還有的城市將容積率小于1的住宅定義為非普通住宅。而一些商住項目,容積率達到6~7也不是不可能,難言舒適。
實際容積率比規劃容積率要高是怎么回事?
原因是各類“贈送面積”的存在,比如地下室、半地下室、陽臺、露臺、室內等高度不足的部分等,這些面積往往不計入或部分計入建筑面積。驗收完成后,開發商還會通過封露臺、打通設備平臺的方式增加使用面積。
這些操作方式會增加實際容積率,不過一般不會直接導致小區整體居住品質的降低,更多是開發商的一種營銷方式,增加另一個指標:得房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