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樓間距?
樓間距很好理解,就是相鄰兩棟樓的外墻面距離,這里又有前后距離,和左右距離的區分,我們在這里只研究前后樓間距,因為前后樓間距對我們的居住影響更大。
為什么要關注樓間距?
樓間距對我們的居住有什么影響,具體表現在這五個方面: 采光、通風、安全、噪音、隱私 。
1.采光問題
樓間距對住戶影響最直接的問題就是房子的采光問題,如果樓間距過小,房內擁有的日照時間就會縮短,從而造成采光不足的現象。長期居住在這樣的房子里,會使房間內部潮濕現象非常嚴重,照明燈的長時間使用還會造成資源浪費。而且,如果住高層都不能享受良好的采光條件,就跟住低層沒什么區別了。
2.通風問題
在生活中,通風問題也是至關重要的。如果樓間距過小,前樓往往會對后面的樓房造成遮擋,再加上兩棟樓之間的樹木綠化,有時候你也會發現,咱們的房子明明是南北通透的,但也無法實現正常通風。
3.安全問題
這里的安全問題主要是指消防安全問題,有一些小區樓間距很小,再加上道旁可能停滿了住戶的機動車,如果發生火災的時候,消防車進不來,這樣小區在安全上就會存在重大安全隱患。
4.噪音問題
下班回到家,肯定都想安安靜靜的享受生活。但如果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之后,還要受到穿行于兩樓之間的人和車輛等各種聲音的困擾,更甚者還會聽到對面樓棟里孩子的哭聲、電視聲等等,就會嚴重影響居住質量,還不利于人的身體健康。
5.隱私問題
隱私問題,我不說大家應該都能明白,如果樓間距過小,自己在家中的一舉一動都可能會被對面的住戶看到,實在是很不舒服。尤其對于女同志而言,隱私是非常重要的,過小的樓間距會讓人覺得沒有安全感。
國家規定的合理樓間距?
對于樓間距的標準,國家是有具體的相關要求的,根據《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規定: 以最低層的住戶其窗臺以上部分為基準,由每年冬至這天該住戶能有效享受陽光的時間確定標準,按緯度高低分 北方為一小時、南方為三小時、中間地帶為二小時。
這里有一個標準的計算方法,涉及到地理中提到的冬至日太陽高度角,數學公式為:
樓間距=樓高÷tan(冬至日正午時太陽高度角)
舉個例子:
一棟32層的的樓,層高2.9米,總高度是92.8米,蘭州這邊冬至日正午的太陽高度角是27.31°,那么樓間距應該是:92.8÷tan27.31°=180米。
如果滿足這個標準,光線肯定是沒有問題的,就是一樓也能保障正常采光。
現實當中的樓間距
但是現實生活中,開發商不可能這么干,開發商只是單純滿足樓體高度與樓間距比例到達1:1.2,在此情況下,即使光線不好,也無法追究其責任。
樓高與樓間距的比例是1:1.2,以一棟32層的樓房來說,每層層高為2.9米(標準層高),24層樓房的總高度為92.8米,按照比例,它與前面一棟32層高樓的樓間距應該是111.36米。
但實際上,之前算的180米,現在是111米,就算是這樣的樓間距標準也是普遍達不到的。
按照我的真實看房經歷,40米左右,50米左右,60米左右是最最常見的樓間距,尤其是40到50米最為常見,直接縮水一半還多。
我們買房子的人往往是很被動的,因為我們沒有辦法去控制這個樓間距,我們只能被動的接受,就像一開始舉的幾個例子一樣,往往我們遇到的就是三十幾米,四十幾米這樣的樓間距。那么有沒有什么辦法在我們已經被動的知道樓間距的情況下,去選擇一個合理的樓層呢?
如何選擇合理的樓層?
還真有這么一個方法去計算,這個方法根據蘭州普遍的樓間距情況去驗證了一下,還是比較符合的,大家可以記一下。
我們先直接上公式:
h=樓間距/1.2
至少購買的層數=所購買樓棟總層數+1-h/2.9
舉個例子驗證一下,總高33層,樓間距45米,選擇幾層往上,冬天采光不會有影響?
h=45/1.2=37.5,
至少購買層數=33+1-h/2.9=21樓
根據公式我們判斷出來沒有采光問題的樓層至少是21樓往上。
大家以后看房的時候可以用這個方法去計算一下樓層,然后在根據計算結果去考慮選擇哪個樓層,計算結果往上采光會越來越好,往下會越來越差,這里單純只說采光。
有人又要跟我糾結這個公式是怎么來的?千萬不要糾結這種問題,不然又要上升到αβγ,tan,的高度,弄不好又要請你的數學老師來講課了,這個公式根據蘭州的情況,驗證過非常合理,記住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