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行于市場的精裝拆分銷售模式,曾一度讓在售項目在低迷的市場環境中“大獲全勝”;然而項目陸續進入交付階段,卻暴露出種種問題,業主維權頻發。究竟誰該為今天的局面埋單?
樓盤限價 開發商得利出新招
北京市住建委強調,新建樓盤在申請預售資格時,開發商報價不能明顯高于樓盤此前成交價格,也不能明顯高于周邊同類品質樓盤售價。而針對“價格關”,部分開發商在當時采取將精裝修價格從擬售房價中剝離出來的方式,單獨簽訂精裝修合同,用“毛坯變精裝”的方式曲線取得銷售許可,來保證項目利潤的提升。
簽訂精裝購房合同 好明示品牌型號
在北京“限價”政策下,一些開發商通過毛坯改精裝變相提價,因相關監督機制缺乏,開發商很有可能通過壓縮裝修成本牟利。而隨著那一波精裝房交房期的到來,“捆綁精裝修”帶來的負面影響果然也逐漸凸顯。
很多買房合同中對精裝標準沒有明確協議,對質量問題違約金規定也很少提及,為業主運用法律手段維權增加了難度。在開發商制定的合同中,條款都是經過嚴謹的把關和審核,有很多模糊空間,比如精裝產品只界定品牌而不是價格,建議購買精裝修房屋時,對于和開發商簽訂的精裝修合同,購房者一定要保留復印件或者拍照,以免后期出現糾紛。同時,關于裝修所用的品牌、型號等好有明確標示。這對于業主后期維 權取證,帶來了很大的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