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搞“認籌”的樓盤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特征——沒有取得《預售許可證》,很多樓盤是在建設過程中就開始了認籌的,那個時候房子預售許可證估計還沒有辦下來呢。
2、取得“認籌”資格時,消費者都將被要求交納一筆數額不菲的“認籌誠意金”。一般為數千、數萬至幾十萬不等。盡管開發商均承諾,“認籌誠意金”可無條件無息退還。但有專家則認為,這實際是一種無償占用消費者資金的“融資方式”。
3、故意控制房號。不少開發商及代理商在“認籌”時,往往故意控制房屋銷售的數量。專家警告說,“這往往都是開發商或中介在當中做的手腳。”
4、所謂的“認籌”一般都有折扣。一般的樓盤都會以折扣2至3個百分點等優惠方式吸引消費者前來“認籌”。不過,這種“優惠”其實完全是虛幻的。因為,在“認籌”階段,開發商一般不會公布銷售價格,如果“認籌”的人數超過預期,開發商將立即提價。
1、提前鎖定部分意向客戶,開盤時就不愁沒有客戶買房。如果積蓄的客戶意向好,可能開盤當天就能清盤。
2、提前回籠資金,緩解資金壓力。認籌時,購房者都會交一筆認籌金,開發商就可以用這筆款項來緩解資金壓力。
3、創造宣傳推廣契機,以相當額度的增值空間及市場前景吸引目標群體提前參與,以互動式信息傳遞深層滲透。
4、對目標客戶進行試探住銷售,避免定價的的盲目,從而實現利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