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了多大面積的房子就能住多大的房子?不一定,購房合同上的顯示面積和實際面積可是有不小出入的。王先生去年年底剛買了一套房子,不過等他今年住進新房后,就一直對得房率這個問題心存疑惑。
王先生的購房合同上顯示面積為97.9平方米,屬高層建筑,買房時銷售人員告訴他公攤面積只有20%。可等他開始裝修房子,實際測量后發現,除去墻體和陽臺 的12平方米,室內建筑面積只有72.4平方米,實際得房率僅為74%,這讓王先生頗為糾結。究竟,王先生的那部分房屋面積去哪了呢?得房率多少算合理? 為此,記者近日采訪了相關業內人士,為您揭開得房率的秘密。
計算標準不同,結果自然不同
其實,購房后發現實際得房率與開發商承諾的得房率不符的現象不在少數,業內人士表示,這是因為得房率的計算方法有兩種。
國家對于得房率的計算有兩種標準:一種是套內使用面積除以建筑面積(即銷售面積),業內稱之為使用系數;一種是套內建 筑面積除以銷售面積,業內稱之為建筑系數。銷售面積包括套內建筑面積和公攤面積,而套內建筑面積則包括套內使用面積、套內墻體面積和陽臺建筑面積。
兩者相比,前一種計算方法去掉了套內墻體面積和陽臺建筑面積,當然數值較低,也是一般業主所認為得房率;而開發商顯然更愿意采用后者,因為后者的得房率要 比前者高出8%到11%。以王先生的房子來說,合同面積為97.9平方米,套內使用面積是72.4平方米,墻體和陽臺面積一共12平方米,其余的13.5 平方米是公攤面積。因此,業主理解的得房率是74%,而在開發商看來卻達到了86%。
小馬表示,按照第二種標準來算,多層住宅的理想得房率應該在92%至95%,小高層(7層至11層)的理想得房率應該在85%至88%,高層(19層至33層)的得房率應該達到79%至82%。
諸多因素影響得房率
一般來說,得房率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即戶型結構(幾梯幾戶)、樓盤形態、物業類型、公共活動區域大小。據小馬介紹,在戶型結構方面,一般是戶型面積越大, 得房率就越高。一梯多戶可能與一梯兩戶需要分攤的公用面積相差無幾,可是戶數與套內建筑面積增加,每戶需要分攤的公用面積就會減少。
至于樓盤形態方面,樓層越高、樓層結構越復雜,公攤比例就越大。一般來說高層的得房率低,小高層次之,多層的得房率相對較高。高挑的大堂、寬敞的電梯、地下車庫等看上去“很美”的設計,都會占到大量的公攤面積。
在物業類型方面,多層(7層以下)建筑的得房率一般在85%至90%,小高層(7層至18層)的得房率在80%至88%,而高層的得房率一般只能在75%至80%。可以肯定的是,低于70%的得房率,對于購房者來說是很不合算的。
因此,一些開發商會通過其他手段來標榜其高得房率,比如在不額外增加公攤的基礎上,設計半封閉陽臺和大飄窗。
得房率并非越高越好
很多購房者認為房子的公攤面積越小越好,得房率越高越好,其實這也不完全正確。小馬說,得房率往往跟小區的相關配套息息相關,如果得房,會導致業主的公用面積減少,這樣居住起來就會感覺擁擠、壓抑,帶來諸多不便。
“得房率多高合適,并沒有固定的標準,主要看小區的配套公用設施、套型本身以及公攤面積設計得是否合理科學。”小馬說,一般在地塊開發的時候會對小區的配套 設施進行規劃,給出這個小區需要的低面積比率。由于不同的項目有不同的利用方式,因此這個比率也不同,有的開發商想做檔次高、配套齊的小區,就會做大的 會所、休閑設施等公用建筑,電梯、步梯的設計就比較寬敞,這樣的小區公攤面積就會高一些,也會提升小區的整體檔次和居住品質;有些開發商想做經濟實用的住 宅,就會把這部分面積控制在低限度,一些公用設施和公用空間都采用普通標準,這樣得房率就高,不過會降低小區的整體品質。
小馬認為,關心得房率問題的應該是首次置業者,他們對房屋的面積比較敏感,而改善型購房者則更多地關心房子住得是否舒適。總之,房子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體現,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
得房率沒有低標準
市場上的低不等,國家相關部門對此就沒有專門的規定?得房率有沒有一個低標準?
據業內人士介紹,得房率其實只是業界的一個通俗說法,現行的房地產法律法規和文件中并沒有對得房率給出明確解釋。測繪部門也只是負責測量建筑面積等,對于得 房率要達到什么標準,并沒有強制規定,這主要看開發商在設計之初給出的比率是否能通過規劃部門的審批。不過,開發商在銷售時應明確告知公攤比例,如果購房 者入住后感覺實際使用面積縮水,可以找房屋測繪機構測量,并以此為憑據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一般而言,大戶型要比小戶型的,多層要比高層的。但是,不管得房率是多少,開發商賣給購房者的房子,始終是按總建筑面積來算的,開發商肯定不會吃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