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最新一期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報價出爐:1年期LPR為3.85%,5年期以上LPR為4.65%,均與上一期相同,至此,LPR已經連續15個月保持不變。
什么叫LPR?
在2019年的時候,央行發布公告決定完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形成機制,主要特點是:報價方式改為按照公開市場操作利率加點、增加5年期以上期限品種、報價行范圍代表性增強和報價頻率改為每月報價一次。
說白一點:以前我們買房,參考的是基準利率,房產網站加盟也就是最近幾年一直沒有變化的4.9%,銀行在此基礎上,會進行上浮、持平或下折的操作,從最近兩年的情況來看,不少城市買房利率普遍要上浮20%以上。
但是,根據規定,從2019年8月份開始,我們所熟知的房貸利率,就不再掛鉤貸款基準利率了,開始以LPR報價為“錨”。
每個月20號上午9點半,你都可以在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和央行網站找到,LPR報價分1年期和5年期,由于房貸動輒幾十二三十年的,所以參考的是5年期以上LPR的報價。
舉個例子,7月份,1年期/5年期LPR分別為3.85%/4.65%,房貸利率參考的是4.65%,各個銀行在此基礎上進行加點(0.01%為1個基點),如果首套房加80個基點,那房貸執行利率就是5.45%,如果加100個基點,那執行利率就是5.65%,以此類推。
這一次,LPR連續15個月沒有變化,信號意義更濃。
原因很簡單,在7月15日,央行剛剛全面降準0.5%,釋放長期資金1萬億,貨幣寬松的力度,超出了市場各大研究機構的預期,讓很多人以為貨幣政策會出現“急轉彎”,進而LPR報價也會調降,比如經濟學家任澤平稱“貨幣寬松的窗口正在打開”。
大家這么想也不是沒有道理,畢竟降低存款準備金率,房產網站加盟能降低銀行的負債成本。
像再貸款、再貼現、中期便利操作(MLF)、公開市場操作(OMO)、常用借貸便利(SLF),這些都是銀行向中央銀行的借款。
銀行負債成本降低了,那用于放貸的利差也會增加,無形當中可以推動貸款利率下降,這是很多人猜測降息的原因。
但全面降準后并沒有出現降息,原因出在哪?
第一,MLF利率并沒有下降,降準釋放的負債空間還不夠。
盡管LPR是由18家銀行進行報價的,但這里有一個前提:各家銀行是在MLF利率的基礎上加點報價。
聊這個問題前,我們要先知道央行貨幣政策的傳導路徑。
要知道,我國的貨幣分發體系,有一個鏈條:央行負責制定政策利率(OMO逆回購利率、MLF利率)——傳導到銀行間市場(DR007)——最終到實體的存貸款利率(LPR)。
換句話說,MLF利率就是LPR的“錨”。
而本月15號公布的MLF利率,并沒有任何變化,說明降準沒有給銀行帶來太大的成本下降空間。
因此,18家報價行本月報價變動的算術平均值,會小于最小調整步長(5個基點或0.05%),這么一來,LPR當然不會下降了。
第二,降準是為了調結構,保就業,完全沒有大幅寬松的必要。
央行在解釋全面降準的意圖時,已經明確說了:是為了緩解小微企業的資金成本壓力。
今年大宗商品原材料漲勢迅猛,受限于有限的需求,不少下游企業無法轉嫁成本,數據顯示,5月份,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和出廠價格指數分別為72.8%和60.6%,高于上月5.9和3.3個百分點。
這部分錢,銀行拿到手里后,會優先貸給中小微企業,尤其是處于產業鏈末端、能提供大量就業崗位的工廠、制造業、實體經濟。
而且現在正值稅期高峰,每年的季初月份,也就是1、4、7、10月是繳稅大月,在這些月份中,中下旬是繳稅高峰期。
企業要把資金從商業銀行等銀行體系中的抽離,稅金從納稅人賬戶劃出,最終劃繳至國庫,銀行賬戶上的錢自然會變少,這時候就需要央行投放更多的流動性,房產網站加盟來維護資金面正常運轉。
換句話說,“殺雞焉用牛刀”。
現在,先用降準的方式來緩解一下中小企業的資金壓力,如果直接10天內打出“降準+降息”的組合拳,未免有點大動干戈。
總之,正如央行一直強調的那樣,貨幣政策不可能出現急轉彎,穩才是第一位的。
對房地產市場來說,也不可能再復制寬松政策加持,類似2020年那樣的環境了。
各位應該還記得,2020年初,央行在2月和4月份連續兩次降息,地方債、國債持續加碼,長三角、珠三角樓市出現啟動跡象,京滬二手房也開始蠢蠢欲動。
到了去年12月份,根據統計局發布的70城房價指數,一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同比上漲3.9%,二手房價同比上漲達8.6%,全年二手住宅總體成交量同比增長23%,甚至回歸2016年的巔峰水平。
但在2021年,這種寬松貨幣——流入樓市——成交量增加——房價上漲的鏈條,不可能再出現了。
一方面,不會再出現像去年那種力度的寬松政策,從央行最新《貨政報告》也能看出來,常態化的貨幣政策不會發生改變,總量控住了,M2、M1當然也會控住,銀行手里的錢沒去年那么充裕。
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LPR與房貸利率基本已經脫鉤,加上銀行“限貸令”的影響,還有經營貸流入樓市口子被堵住,房地產去金融化的步伐越來越快了。
我們分開來講一下。
剛才說了,LPR去年降了兩次,1年期比5年期降的幅度更大,按理說房貸利率應該跟隨5年期LPR上升,但我們看到房貸利率不降反增,今年以來全國首套房平均利率已經4連漲,直追2017年的頂峰水平,這說明不管LPR報價怎么變化,銀行都會或主動、或被動的大幅加基點,以維持較高的購房成本。
還有限貸令,今年銀行手里其實不缺錢,但房貸額度卻異常緊張,這是因為央行年初開始實施“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對每家銀行規定了開發貸和個人房貸的占比上限,每家銀行都不敢踩線,只能壓降房貸額度,不管降準還是降息,不準貸給房企和購房者, 銀行自己也沒辦法。
還有經營貸,去年上半年,深圳、東莞、杭州這些地方之所以房價飆升,與經營貸流入樓市有很大關系,不少企業主拿著空殼公司和全款房,找銀行申請利率極低的經營貸,實則把這些錢拿去買房,最終推漲房價,導致信貸違規流入樓市。
但今年央行和銀保監會專門發了通知,打擊經營貸流入樓市,全國銀行都開展了一場大清查,查實的違規貸款都會面臨抽貸、斷貸、計入征信這些后果,監管的環境比去年嚴厲的多,沒人還敢在這種環境下當“出頭鳥”。